当前位置:首页 > 肾结石不痛就没有危害?错!可能是更严重了!别等到出事了才后悔
大讲堂

肾结石不痛就没有危害?错!可能是更严重了!别等到出事了才后悔

来源:原创 发布时间:2023-05-13 浏览量:306

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肾结石发病率逐渐上升。据国外文献报道,近年来肾结石发病率为0.1%~1%,复发率为50%~80%……


  肾结石是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,临床见症以腰部绞痛,掣引腹痛,排尿不畅为特征,有时可伴血尿、发热等症状。肾结石属中医“石淋”、“砂淋”、“血淋”范畴。饮食劳倦、湿热侵袭而至肾虚、膀胱湿热、气化失施为主要病机。正气亏虚,脾肾功能失调,痰浊内蕴,复感风、寒、湿、热之邪,或饮酒伤食、疲劳过度、七情内伤、手术等,湿浊内停,郁久化热,湿热煎熬,可成石淋[1]。




一、什么是肾结石?


 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,是由晶体物质在肾脏的异常聚集所引起的,男性的发生概率大于女性,肾结石患者中有较多的年轻男性患者,这是其易病人群的特点。


  肾结石的发生与人的性别、年龄、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有关,肾结石的检查首选腹部X线片,大多数肾结石都可以通过腹部X线片显影被检查出来,同时根据病情还辅助以静脉肾盂造影、B超、CT检查等。在肾结石患者中,最常见的是草酸钙结石,部分患者会有腰痛症状,而且患者体内的结石越大越容易引起不适。


  根据结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肾盂结石、肾实质结石和肾盏结石。肾结石的临床表现通常是疼痛、血尿、感染、肾功能不全和腰部包块等。肾结石的护理也很关键,尤其是肾结石的自我护理。


二、为什么不疼的肾结石更危险?


  之所以有的结石患者会疼,而有的则不会疼﹐与肾脏到膀胱的结构有关。结石导致疼痛的原因并不是想象中的结石把输尿管划伤了产生疼痛(其实这样根本不会产生疼痛);而是因为结石会像塞子一样堵住患者的输尿管,一旦堵住输尿管﹐肾盂包括输尿管就会拼命收缩,要把肾脏不断产生的尿液排出去,那么这种收缩就会导致疼痛。所以肾结石患者的疼痛是一阵一阵的。




  如果结石排出体外,疼痛会自然消除,但对于大多数肾结石患者来说,结石体积不大,且没出现梗阻症状,这种情况往往不被患者重视,结石逐年增大﹐对肾脏的损伤也会加重[2]。另外,结石体积较大,肾积水缓慢加重,肾脏功能受损导致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,此类患者同样不会出现疼痛,导致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。


三、肾结石的预防


1.多饮水


  多饮水使尿液得到稀释,钙离子和草酸根的浓度就会降低,从而不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。研究表明,增加 50 %的尿量,可使发病率下降 85 %;合理的饮水量每天不少于2升。特别注意晚间饮一定的水非常里要。有报道每天饮 2500 ml液体可阻止高钙尿者发生新生结石。通常推荐每4小时饮水 250 ml再加每餐 250 ml。




  至于饮什么样的液体,一致认为以无奶少草酸液体为宜。关于饮用水的软硬度对结石的影响看法不统一,并未证实硬水较软水更易致尿石形成[3]。而且流行病学证实水的硬度与肾结石之间成负相关。所以饮水量是关键,且须昼夜兼顾。


2.少吃草酸盐含量高的食物


  含草酸盐高的食物有番茄、菠菜、甜菜、巧克力等,过高的草酸盐摄入也是导致当结石的主要原因之—。


3.限量摄入糖类


  美国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,高糖食品的摄入,可以使患肾结


4.合理补钙


  现已证实,普遍推行的限制饮食中钙的做法,不但不能减少,反而会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危险性。低钙饮食可促进肠道草酸盐的吸收和引起高草酸尿,从r促进尿结石形成。有报道给尿结石患者低钙饮食,常常较正常钙饮食危害性更大。


5.少喝啤酒


  有人认为啤洒能利尿,可防止尿结石的发生。其实,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、草酸.鸟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酸性物质,他们相互所用,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,成为肾结石的重要诱因。


6.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


  适量补充纤雄素,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,少食肉类,碳酸饮料等酸性食物。匆过量服用鱼肝油,睡前慎喝牛奶等,均可减少结石的形成机会[3]。




7.适量运动


  适量运动,加强代谢产物排泄,有利于减少结石的形成。适度的运动可促进体内器官的摆动,促进小结石排出,但不同部位的结石,运动方法也不同一般的肾结石,在排石的时候,医生会嘱咐患者做垂直的上下跳跃运动,有助于结石排出;而对于肾下盏的结石;患者应该以倒立运动为宜,使结石向上运动,逐渐移行出肾脏。


  如今,肾结石问题越来越年轻化,甚至儿童也有发生肾结石的风险。因此,为了预防肾结石,我们要多喝水,切忌过度补钙,定期做体检,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。


注:本文为中医科普类文章,仅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,一人一方,如有任何身体不适症状,请及时就诊。


参看:

[1] 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2016.07

[2] 《医药养生保健报》

[3] 《大家健康(学术版)》

肾结石不痛就没有危害?错!可能是更严重了!别等到出事了才后悔

来源:原创   人气:306   时间:2023-05-13

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肾结石发病率逐渐上升。据国外文献报道,近年来肾结石发病率为0.1%~1%,复发率为50%~80%……


  肾结石是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,临床见症以腰部绞痛,掣引腹痛,排尿不畅为特征,有时可伴血尿、发热等症状。肾结石属中医“石淋”、“砂淋”、“血淋”范畴。饮食劳倦、湿热侵袭而至肾虚、膀胱湿热、气化失施为主要病机。正气亏虚,脾肾功能失调,痰浊内蕴,复感风、寒、湿、热之邪,或饮酒伤食、疲劳过度、七情内伤、手术等,湿浊内停,郁久化热,湿热煎熬,可成石淋[1]。




一、什么是肾结石?


 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,是由晶体物质在肾脏的异常聚集所引起的,男性的发生概率大于女性,肾结石患者中有较多的年轻男性患者,这是其易病人群的特点。


  肾结石的发生与人的性别、年龄、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有关,肾结石的检查首选腹部X线片,大多数肾结石都可以通过腹部X线片显影被检查出来,同时根据病情还辅助以静脉肾盂造影、B超、CT检查等。在肾结石患者中,最常见的是草酸钙结石,部分患者会有腰痛症状,而且患者体内的结石越大越容易引起不适。


  根据结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肾盂结石、肾实质结石和肾盏结石。肾结石的临床表现通常是疼痛、血尿、感染、肾功能不全和腰部包块等。肾结石的护理也很关键,尤其是肾结石的自我护理。


二、为什么不疼的肾结石更危险?


  之所以有的结石患者会疼,而有的则不会疼﹐与肾脏到膀胱的结构有关。结石导致疼痛的原因并不是想象中的结石把输尿管划伤了产生疼痛(其实这样根本不会产生疼痛);而是因为结石会像塞子一样堵住患者的输尿管,一旦堵住输尿管﹐肾盂包括输尿管就会拼命收缩,要把肾脏不断产生的尿液排出去,那么这种收缩就会导致疼痛。所以肾结石患者的疼痛是一阵一阵的。




  如果结石排出体外,疼痛会自然消除,但对于大多数肾结石患者来说,结石体积不大,且没出现梗阻症状,这种情况往往不被患者重视,结石逐年增大﹐对肾脏的损伤也会加重[2]。另外,结石体积较大,肾积水缓慢加重,肾脏功能受损导致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,此类患者同样不会出现疼痛,导致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。


三、肾结石的预防


1.多饮水


  多饮水使尿液得到稀释,钙离子和草酸根的浓度就会降低,从而不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。研究表明,增加 50 %的尿量,可使发病率下降 85 %;合理的饮水量每天不少于2升。特别注意晚间饮一定的水非常里要。有报道每天饮 2500 ml液体可阻止高钙尿者发生新生结石。通常推荐每4小时饮水 250 ml再加每餐 250 ml。




  至于饮什么样的液体,一致认为以无奶少草酸液体为宜。关于饮用水的软硬度对结石的影响看法不统一,并未证实硬水较软水更易致尿石形成[3]。而且流行病学证实水的硬度与肾结石之间成负相关。所以饮水量是关键,且须昼夜兼顾。


2.少吃草酸盐含量高的食物


  含草酸盐高的食物有番茄、菠菜、甜菜、巧克力等,过高的草酸盐摄入也是导致当结石的主要原因之—。


3.限量摄入糖类


  美国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,高糖食品的摄入,可以使患肾结


4.合理补钙


  现已证实,普遍推行的限制饮食中钙的做法,不但不能减少,反而会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危险性。低钙饮食可促进肠道草酸盐的吸收和引起高草酸尿,从r促进尿结石形成。有报道给尿结石患者低钙饮食,常常较正常钙饮食危害性更大。


5.少喝啤酒


  有人认为啤洒能利尿,可防止尿结石的发生。其实,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、草酸.鸟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酸性物质,他们相互所用,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,成为肾结石的重要诱因。


6.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


  适量补充纤雄素,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,少食肉类,碳酸饮料等酸性食物。匆过量服用鱼肝油,睡前慎喝牛奶等,均可减少结石的形成机会[3]。




7.适量运动


  适量运动,加强代谢产物排泄,有利于减少结石的形成。适度的运动可促进体内器官的摆动,促进小结石排出,但不同部位的结石,运动方法也不同一般的肾结石,在排石的时候,医生会嘱咐患者做垂直的上下跳跃运动,有助于结石排出;而对于肾下盏的结石;患者应该以倒立运动为宜,使结石向上运动,逐渐移行出肾脏。


  如今,肾结石问题越来越年轻化,甚至儿童也有发生肾结石的风险。因此,为了预防肾结石,我们要多喝水,切忌过度补钙,定期做体检,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。


注:本文为中医科普类文章,仅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,一人一方,如有任何身体不适症状,请及时就诊。


参看:

[1] 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2016.07

[2] 《医药养生保健报》

[3] 《大家健康(学术版)》

分享到:

在线问诊

  • 姓名
  • 电话
  • 病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