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进入三九天,好好收藏这份养生要点
大讲堂

进入三九天,好好收藏这份养生要点

来源:原创 发布时间:2022-01-08 浏览量:331
  数九寒冬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,此时天气非常的冻人,人体的防御功能濒临最低点,心脑血管疾病、骨关节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等最爱在此时扎堆,对中老年人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!
  但此时同样也是个极好的养生时节,智慧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各种该如何遵循大自然的规律,养好身体。俗话说: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。”今天,我们给大家讲一讲,这段时间该如何更好的过!
  
  最冷时节,身体面临重重考验,如果不注意调养,有些脏腑器官会很容易“生病”。
  1、血管遇冷易变脆
  冬天是心脑血管的“魔鬼季节”,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痉挛,血压波动性增大,导致脑出血、脑梗死等增多。
  2、心脏最怕温差大
  冬季室内外温差大,一进一出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,出现急性心肌缺血,诱发心绞痛,甚至心肌梗死。
  3、雾气霾气最伤肺
  冬季清晨雾气浓厚,寒冷、干燥的空气经过肺才能进入人体,此时不加以防护,很容易诱发咳嗽等呼吸道疾病,还可能落下病根,导致来年复发,而长沙最近雾霾也特别厉害,很多干咳反反复复,都可能和这个有关系,出门带好口罩很有必要!
  4、胃肠代谢会变慢
  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。天气寒冷,胃本身就有些倦怠,如果食用过冷、过生、过硬的食物,会给胃肠带来额外负担。
  5、前列腺也会“感冒”
  受凉是诱发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。低温下,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显著增强,使前列腺腺体收缩,容易造成慢性充血,导致尿道内压力增加。
  6、鼻子病菌易入侵
  鼻黏膜的黏液分泌在冬季会减少,鼻子的“屏风”作用也会减弱,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,增加了呼吸道感染几率。
  7、耳朵御寒力最差
  耳朵、鼻子、手、脚都处于神经末梢,血流量少,到了寒冬格外怕冷。如果耳朵暴露在外,甚至会有“冻得头疼”的感觉。
  
  三九期间,日常生活、调养需注意的几方面。
  1、洗澡水不能太热
  用太热的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,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,导致心脏缺血缺氧。洗完澡若遇寒气刺激,血管又会收缩,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。
  2、睡觉宜早睡晚起
  《黄帝内经》讲:冬三月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意思就是要早睡晚起,清晨不妨赖床几分钟,伸伸懒腰,或者靠在床头坐三五分钟再起,这样利于阳气收藏。
  3、起床不能太快
  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而心血管管壁在清晨最脆弱,70%-80%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。醒后猛起身,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。
  4、不宜太早锻炼
  冬季清晨寒冷,心脑血管会因此受到明显刺激,并不适宜锻炼。在下午三四点进行,以慢跑、快走为宜,运动前需要热身。
  5、不宜过量运动、出汗
  寒冷的冬季,需要适当的运动来增强身体代谢,使血气不会太过凝滞,但冬季更宜藏精气,不宜过多耗散,要避寒邪,所以大量运动、出汗就是冬至养生大忌!因此,建议散步、快走、八段锦等微微出汗的运动,动中求静。同时还要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,谨防寒气入侵。冬季可以适当多泡脚。
  6、谨慎使用电热毯
  不少人晚上睡觉喜欢用电热毯,或者用热水袋取暖,时间长了容易引起低温烫伤,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朋友,很可能烫伤了而不自知。电热毯最好在睡前开启,睡觉时一定要关掉。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也容易造成身体津液缺失,口干舌燥。
  7、注意开窗通风
  冬季门窗紧闭,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,被称为“暖气综合征”。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以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各通风15-20分钟为宜。
  8、及时喝水,补充津液
  越冷越要多喝水。人们呆在温暖的室内,减少了外出活动,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。如果喝水少,血液浓稠度就偏高,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  9、不宜虚实不分,胡乱进补
  冬至进补虽好,但也不能盲目。中医的调理原则是“虚则补之”,进补主要作用是“补虚益损”,进补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,是否适合自己。需要前去寻找专业医师,分清辩证,再根据建议来进补。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原则,“损有余,补不足”。多温补,少寒凉!
  10、注意调节情志
  积极调节心态,节制喜怒,多听音乐,参加娱乐活动。还要多晒太阳,接受“光合作用”,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。
  
  有时候,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讲一些大家都懂但是不太愿意坚持的东西,是因为一个捡海星的故事:一个孩子天天在海边,把被浪花冲上来的海星一个一个扔回海里,日复一日,有人笑话他傻,劝他:你别再捡了,每天被海水冲上来的海星不计其数,你这样做根本没什么意义的!他笑笑,捡起一个海星用力扔回海里,说,你看,对于这个海星,它的意义就不一样。

  最后,无常的世界,愿大家都能平安喜乐,安然度过每一天。将心中的关怀和温暖多传递出去,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!

进入三九天,好好收藏这份养生要点

来源:原创   人气:331   时间:2022-01-08

  数九寒冬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,此时天气非常的冻人,人体的防御功能濒临最低点,心脑血管疾病、骨关节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等最爱在此时扎堆,对中老年人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!
  但此时同样也是个极好的养生时节,智慧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各种该如何遵循大自然的规律,养好身体。俗话说: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。”今天,我们给大家讲一讲,这段时间该如何更好的过!
  
  最冷时节,身体面临重重考验,如果不注意调养,有些脏腑器官会很容易“生病”。
  1、血管遇冷易变脆
  冬天是心脑血管的“魔鬼季节”,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痉挛,血压波动性增大,导致脑出血、脑梗死等增多。
  2、心脏最怕温差大
  冬季室内外温差大,一进一出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,出现急性心肌缺血,诱发心绞痛,甚至心肌梗死。
  3、雾气霾气最伤肺
  冬季清晨雾气浓厚,寒冷、干燥的空气经过肺才能进入人体,此时不加以防护,很容易诱发咳嗽等呼吸道疾病,还可能落下病根,导致来年复发,而长沙最近雾霾也特别厉害,很多干咳反反复复,都可能和这个有关系,出门带好口罩很有必要!
  4、胃肠代谢会变慢
  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。天气寒冷,胃本身就有些倦怠,如果食用过冷、过生、过硬的食物,会给胃肠带来额外负担。
  5、前列腺也会“感冒”
  受凉是诱发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。低温下,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显著增强,使前列腺腺体收缩,容易造成慢性充血,导致尿道内压力增加。
  6、鼻子病菌易入侵
  鼻黏膜的黏液分泌在冬季会减少,鼻子的“屏风”作用也会减弱,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,增加了呼吸道感染几率。
  7、耳朵御寒力最差
  耳朵、鼻子、手、脚都处于神经末梢,血流量少,到了寒冬格外怕冷。如果耳朵暴露在外,甚至会有“冻得头疼”的感觉。
  
  三九期间,日常生活、调养需注意的几方面。
  1、洗澡水不能太热
  用太热的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,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,导致心脏缺血缺氧。洗完澡若遇寒气刺激,血管又会收缩,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。
  2、睡觉宜早睡晚起
  《黄帝内经》讲:冬三月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意思就是要早睡晚起,清晨不妨赖床几分钟,伸伸懒腰,或者靠在床头坐三五分钟再起,这样利于阳气收藏。
  3、起床不能太快
  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而心血管管壁在清晨最脆弱,70%-80%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。醒后猛起身,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。
  4、不宜太早锻炼
  冬季清晨寒冷,心脑血管会因此受到明显刺激,并不适宜锻炼。在下午三四点进行,以慢跑、快走为宜,运动前需要热身。
  5、不宜过量运动、出汗
  寒冷的冬季,需要适当的运动来增强身体代谢,使血气不会太过凝滞,但冬季更宜藏精气,不宜过多耗散,要避寒邪,所以大量运动、出汗就是冬至养生大忌!因此,建议散步、快走、八段锦等微微出汗的运动,动中求静。同时还要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,谨防寒气入侵。冬季可以适当多泡脚。
  6、谨慎使用电热毯
  不少人晚上睡觉喜欢用电热毯,或者用热水袋取暖,时间长了容易引起低温烫伤,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朋友,很可能烫伤了而不自知。电热毯最好在睡前开启,睡觉时一定要关掉。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也容易造成身体津液缺失,口干舌燥。
  7、注意开窗通风
  冬季门窗紧闭,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,被称为“暖气综合征”。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以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各通风15-20分钟为宜。
  8、及时喝水,补充津液
  越冷越要多喝水。人们呆在温暖的室内,减少了外出活动,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。如果喝水少,血液浓稠度就偏高,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  9、不宜虚实不分,胡乱进补
  冬至进补虽好,但也不能盲目。中医的调理原则是“虚则补之”,进补主要作用是“补虚益损”,进补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,是否适合自己。需要前去寻找专业医师,分清辩证,再根据建议来进补。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原则,“损有余,补不足”。多温补,少寒凉!
  10、注意调节情志
  积极调节心态,节制喜怒,多听音乐,参加娱乐活动。还要多晒太阳,接受“光合作用”,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。
  
  有时候,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讲一些大家都懂但是不太愿意坚持的东西,是因为一个捡海星的故事:一个孩子天天在海边,把被浪花冲上来的海星一个一个扔回海里,日复一日,有人笑话他傻,劝他:你别再捡了,每天被海水冲上来的海星不计其数,你这样做根本没什么意义的!他笑笑,捡起一个海星用力扔回海里,说,你看,对于这个海星,它的意义就不一样。

  最后,无常的世界,愿大家都能平安喜乐,安然度过每一天。将心中的关怀和温暖多传递出去,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!

分享到:

在线问诊

  • 姓名
  • 电话
  • 病种: